学科研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研究 > 滋心书社
爱人?情人?怪人?
2018-01-15 浏览次数:2103
"

相似才是硬道理

谁让你心动?


茫茫人海,你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人,但很少有人能让你动心,让你因为多看一眼,就心如鹿撞,茶饭不思。你固执地相信缘分,相信感觉,认为没有一见钟情,就不会两情相悦,更不能长相厮守。你有时候能找到,很快发现了她,可也很快发现她名花有主,于是黯然神伤,悄然退场;你有时候没找到,偶尔会发呆,悄悄问自己,她到底在哪里,在做什么,命运要为你们的相遇做怎样的安排。

你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你有选择另一半的标准。人是这样,动物也一样。非洲有一种鸟叫红巧织雀,雄鸟织巢,雌鸟验收。验收合格,她就住下来,跟雄鸟结为夫妇;验收不合格,她就再去看别的鸟巢。谁能给她一个又结实又舒适的住处,她就嫁给谁。雌鸟不筑巢,可她自己和孩子又都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因此,她就根据鸟巢的质量来找对象。

谁与你相似?

在诸多标准之中,也许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夫妻相了。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当年我和我太太玛莉刚认识,我就觉得一往情深,她也有同感。回想起来,我能发现原因所在:我们两人都是棕眼珠,身高、体格和发色都相同。坊间也有说法,女儿会找一个长得像爸的男人,儿子会找一个长得像妈的女人。不管是像爸还是像妈,最后还是像自己,这恐怕才是夫妻相的根源:我们都在找一个像自己的陌生人,即使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点。

除了长相之外,伴侣之间还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爱情笔记》这本小说中,阿兰·德波顿写道,在巴黎飞往伦敦的航班上,自己跟一个叫做克洛艾的邻座女人相遇,相知,相爱。德波顿发觉,彼此的邂逅似乎是命中注定,他们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了!我们都出生在双数年份的同一个月的午夜前后(她是在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我是在凌晨一点一十五分);我们都学过竖笛;我们都在学校排演的《仲夏夜之梦》中扮演过角色(她演海丽娜,我演忒修斯);我们的左脚脚趾上都有两颗大大的痣;同一个后臼齿上都有条裂缝;我们都会在阳光下打喷嚏;我们都喜欢用餐刀挑出番茄酱;甚至我们的书架上都有同一个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牛津出的老版本)。

写到这里,我也不由得思考了一下自己跟爱人的相似之处:我们都不是城里人,都在北京读了心理学研究生。我们的出生年月日都是偶数,都出生在下半年。我们都长得白净,都喜欢读书,外出旅行的时候都不喜欢问路。显而易见,我的遭遇也在这个规律之内。

相似论与互补论
    这个规律,就是择偶的相似论,也叫同型婚配(assortative mating):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陌生人。跟它唱对台戏的是互补论,认为就像磁铁的南北极相互吸引一样,人类倾向于寻找跟自己互补的伴侣。

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不过,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支持相似论。有人调查了202对情侣,他们中有一半的人最终分手。分手的伴侣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性别角色、浪漫情怀、宗教信仰,以及对跟熟人发生性行为的态度。这似乎暗示着,相似的两个人更容易走下去。这种推测在另一个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爱荷华大学的罗珊红和伊娃·克洛南调查了291对新婚夫妇,发现伴侣越相似,他们对自己的婚姻就越满意。而且两人之间的相似结合,不是生活背景相似造成的,也不是长期在一起生活导致的,而是双方的主动选择。也就是说,导致夫妻相的不是长久的生活,而是最初的选择。有一个日常现象支持这种观点:两兄弟或两姐妹一起生活十多年,可他们的长相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像。按照相似程度来说,伴侣之间在价值观和才智方面最相似,性格方面相似度稍低,但依然是相似的。

进化心理学家戴维·巴斯(David Buss)发现,无论是在未婚情侣还是在新婚夫妇中,相似的人都更可能在一起:尽责的人寻找尽责的人,外向的人寻找外向的人,随和的人寻找随和的人,成熟的人寻找成熟的人,开放的人寻找开放的人。即使在单身人士中,也有同样的现象。这就意味着,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是因为觉察到现在的伴侣跟自己相似,不是受到她们的压力或影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

相比之下,互补论没得到多少支持,只有一个方面例外:支配型的人跟顺从型的人搭配在一起时,效果不错。不过,即使是这种情况下,还是有研究发现,支配性高的人还是喜欢有主见的人,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家伙。这种支配还必须充满善良与温情,而不是飞扬跋扈,独裁武断,丝毫不体会对方感受的那种支配。那种带有敌意的支配,带来的不是心甘情愿的顺从,而是委屈、不满、愤怒甚至反抗。

在我看来,支配跟两个人在关系中的相对强弱有关。换句话说,这不是一种性格特点,而是一种关系特点。因此支配带有相对性。谁支配,谁顺从,更多的是一种亲密关系的治理结构:两个具有相似价值观、相似性格的男女,也需要进化出一种良性的支配关系,确定谁说了算,谁负责谋划,谁负责执行,谁承担主要责任,谁扮演辅助角色。

伴侣关系中的支配和被支配,不是固定不变的性格特点,而是更像一种伴随着两人交往而自然演化出的权力结构。这样一来,读者就能清楚地看到,相似结合并不意味着没有支配关系,而支配关系的存在也没有否认相似结合的普遍规律。相似与支配是亲密关系中的两个方面。

喜欢跟自己相似的陌生人,这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呢?

巴斯认为,相似意味着目标一致,能减少伴侣之间的潜在冲突。价值观相同,意味着两个人更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一致,无论是周末出去游玩,还是在家里看电视。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理财、子女教育、社交等方面,伴侣之间的意见一致很重要,而相似的价值观此时格外有用。即使在具体问题上有矛盾,价值观相同的两个人也容易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因为双方想要的生活状态是一样的。就像两个人旅行,想要去同一处目的地一样,具体怎么去,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是自由行还是加入旅行团,其实都好说。可要是两个人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问题就大了,分道扬镳恐怕就是迟早的事。

这么看来,门当户对的观念,跟相似结合的择偶现象很契合,不是封建糟粕,不是落后思想,也不是什么中国特色了。很多时候,相似结合成了唯一现实的选择。比你高的,看不上你;比你低的,你看不上,只有两个差不多的能看上眼,能处得来,双方的关系想不平等都难。

有人做过研究,让社会地位不同的人跟陌生人交谈,录像六十秒,去掉声音,让观察者判断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仅仅通过这些人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观察者就能准确地得出结论。毫不意外,地位高的人下意识地就会颐指气使,漫不经心,很容易就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架势。他们很少看对方,很少微笑,态度也不亲切。假如把陌生人换成异性,把交谈想象成相亲,恐怕很多人都会想明白,为什么门当户对的做法那么流行。

即使了解相似结合的规律,知道同型婚配的逻辑,我们依然有选择的自由。不过,选择自由,选择有没有结果不自由。

男人好色,女人爱财?

除了相似结合,人类还有很多其他的择偶偏好。这些偏好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也未必能用脑子想清楚,用嘴巴说出来。很多时候,择偶偏好都是用脚投票的结果,这是一种行为,一种选择,跟深思熟虑没关系。这些择偶偏好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就像肺被选择出来用于呼吸,肝被选择出来用于解毒,眼睛被选择出来用于看世界,耳朵被选择出来用于听声音一样。择偶偏好被选择出来,是为了帮人寻找合适伴侣。

这些偏好还保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因为它们很有用,曾经被使用了无数次,曾经帮人类的祖先解决了他们的择偶难题。这些难题,在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上不断出现,反复发生。这些偏好就像一把古老的钥匙一样,被一代一代传下来,被用来打开择偶难题这把古老的锁。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其他的择偶偏好可能也出现过,但因为它们不能解决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效率低,都被淘汰了。而被保留下来的择偶偏好,就像一种强烈的本能一样,会在择偶季节到来之时,展现出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它们就像人类对蛇的恐惧一样,很容易习得,很容易触发,很难被抑制。要一个男人喜欢漂亮女人不用费什么工夫,花什么力气,可要他发自内心地觉得一个满脸皱纹、步履蹒跚的老妇很漂亮,很性感,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本文节选自吴宝沛老师的新书《爱人、情人和怪人》

吴宝沛,祖籍江苏沛县,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教员,研究方向为进化心理学。热爱写作,笔名非言语,有译著《猿猴的把戏》出版,深受欢迎。向往读书、教书、写书的生活状态,追求真诚、平易、有趣的写作风格。

 

COPYRIGHT © 2017 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1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3113号-1
客服软件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