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研究 > 学术分享
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原则
2018-01-13 浏览次数:3508
"
    多朋友想接受心理咨询,又怕被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耽误,有的就辗转给我一个名字,托我鉴定。其实,我的交际圈子也不大,知根知底的同行并不算很多。如果离开了北京这个范围,就更没有发言权。但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否值得信任,是完全可以通过来访者的实际接触,自行判断的。因为在这个行业,存在几条像公约一样的伦理原则。无论一个同行出身学院还是江湖,属何流派,他在执业过程中都必须用这些原则进行自律。反过来说,来访者也可以用最底线的几条原则去考察自己的咨询师。如果遇到了以下情况,就需要格外警惕:

1,对职业能力认识不清

心理咨询不完全等于心理治疗,跟精神科治疗就更是属于不同体系。有的疾病是只能通过精神科进行治疗的,比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也是以医学治疗为首选疗法。只有在医生认为有必要的前提下,才可以同时接受心理咨询作为辅助。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精神疾病,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形成特别完善的治疗方案,比如自闭症。所以任何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不会宣称自己能够治愈精神分裂症或是自闭症(这两种普及率较高的疾病经常被骗子用来吹嘘自己),也不会在怀疑你有抑郁症(甚至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的情况下却不考虑让你优先接受医学治疗。不光如此,实际上对于任何心理障碍,包括那些未达到障碍水平的,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那些在咨询一开始,就拍胸脯打包票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或带来种种神奇效果(让事业更成功、夫妻更恩爱、孩子更聪明等等)的心理咨询师,还是远离为好。话说得太满了,往往是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认识不清。

2,收费

心理咨询是按次收费的,每一次的时间固定(通常是40-60分钟,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半小时,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费用也是固定的。传统的心理咨询是预约制,也就是这次咨询结束,为下一次咨询的预约付钱。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也有这次咨询结束,为本次咨询付费的设置。有的来访者会嫌逐次付费太麻烦,会有一次性地交一笔钱给机构,由机构逐次扣取的情形,但这完全是来访者个人的选择,并且不会因此产生任何优惠。而有问题的收费方式包括:打包收费(办充值卡、团购)、按疗程收费(比如一次性必须交足10次甚至50次的钱)、或是按谈话时长收费(聊到高兴为止,聊几个小时按几个小时算钱),这些方式不但违背了基本的咨询设置,也暴露出咨询师和机构对于续约根本毫无底气。

3,违反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师对于每一个客户的对话内容都是完全保密的,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例如有人身伤害的风险,或是法律要求)会打破这一原则,所以,绝不用担心你的家人、上司、朋友,或是任何不相干的外人得知你们聊了些什么。有时候会有这种情况,咨询师给孩子做完咨询,父母打来电话询问详情,如果你发现这个咨询师把谈话内容和盘托出,那么请立刻结束这段关系,并且再也不要信任他。有的咨询师为了炫耀自己的影响力,会说某某大人物也是我的来访者,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只要听到这种话,就已经可以把他拉入黑名单了。

财新传媒的主编张进先生罹患抑郁症期间,找过几位不同的心理咨询师,并写过一篇文章《我遇到过的三位心理医生》,在网上流传甚广。其中他提到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表现:他开场先讲了个成功案例:某人,因为什么事情找到他;他如何劝慰,如何有效,对方如何感激涕零。然后,他拿出手机,翻出那个患者发的短信,站起来,绕过桌子走到我面前让我看。事实上,如果了解保密原则这一条伦理规范,看到这样的表现,就可以对他的专业性做出判断了。

4,不恰当的肢体接触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会以任何理由和来访者产生不恰当的肢体接触:包括抚摸和拥抱,更不用说那些更亲昵的动作。如果是异性之间,很可能连握手都不会主动发起。在咨询室里,两个人坐在沙发上,斜角上通常会摆一个小茶几,确保身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如果咨询师想要突破这段距离触碰你,请掉头就走。

5,收受礼物

   心理咨询师除了收取咨询费之外,绝不会再接受任何其它形式的报酬。这不但是职业伦理的规定,也是基本的职业技能要求。因为专业的咨询师必然有能力意识到礼物对咨询关系的影响。除了一些象征意义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礼物,如卡片、花、自己画的画,咨询师有可能留下,并且一定会和你认真讨论礼物背后的意义之外,如果一个咨询师堂而皇之地接受你的其它馈赠,是绝对不专业的。

6,多重关系

   心理咨询是只限于发生在咨询室之中,咨询时段之内的,非常纯净的关系。除此之外,咨询师会避免和来访者有任何现实生活中的接触。不但不可能谈恋爱,交朋友,甚至连一起吃饭,顺道拼车都是不可能的。像我结束了一天的咨询,会等确认来访者已经走远之后,再离开咨询室,就是为了避免在路上碰见。如果咨询师试图和来访者产生其它的,职业或人际上的联系(比如,请来访者帮忙办事,或托来访者介绍某某人给自己认识),也是一种违反基本伦理的现象。

7,恐吓性推销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具有完全的自主权,来访者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这个人的心理咨询,而且无论做何选择,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有的咨询师会用恐吓的方式让来访者就范,比如如果你不接受咨询,以后就会越来越严重,变成精神分裂症就没救了,或者幸好你遇到的是我,今天出了我这个门,还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治好你”……这些,其实都是江湖算命先千后隆的把戏。事实上,需要强制治疗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它们都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权范围。心理咨询适合处理的情况中,这些恐吓之辞往往都是蓄意的夸张和欺骗。

8强制性建议

  心理咨询强调价值中立原则,也就是咨询师不可以把自己的价值倾向代入进来,用自己的判断取代来访者的判断。这条原则具有非常好的鉴别力:很多专业训练不够的同行或伪同行,即便清楚这条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无法避免,说出像这样的人你还不如跟他离了算了,或者我觉得你不应该坚持这种幼稚的理想这类建议,甚至于会有自己的权威来暗示甚至明示你服从。

掌握以上几条伦理原则,在实际寻求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应该就可以避免大部分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也希望这些原则的普及,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促进这个行业的进一步自律。当然,为了避免无谓的口水战,我也做一条免责声明:并不是说,不违反这些原则的人就百分之百靠谱,或是说违反原则的人就百分之百不靠谱。只是说,两者的概率都比较大而已。

(利益申报:本人是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兼做心理咨询,咨询收入在总体收入中占据相当的比例。不排除将来有从事心理咨询培训或独立开业的可能,那时可能从心理咨询及培训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因此,本人立场将不可避免地站在让更多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以及让更多潜在的来访者愿意信任这个行业上。)

(附:对具体伦理条目感兴趣的,参见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伦理守则:http://www.chinacpb.org/lunli


COPYRIGHT © 2017 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1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3113号-1
客服软件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