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研究 > 人际关系
有一种独处不孤单
2018-01-17 浏览次数:1722
"
     不敢面对孤单,本质上还未真正长大。孤独的背后,是积聚在我们体内无数有关分离的痛苦。

    每个婴儿都害怕孤单。我们首先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受体存在于这天地之间,自我只不过是一团“我饿了”,“我疼了”的感觉聚合。伴随着母亲的悉心照顾,我们体验到的美好感觉越来越多,内心才逐渐拥有力量作为一个主体去探索外界,然后进而才能开始审视自我。


    所谓“成长”,就是一个在母亲的安抚中不断获得力量,然后再逐渐离开母亲的漫长过程。我们先是从母亲那里“借来”一个自我,去处理每一次外界刺激带来的焦虑,然后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一点点确信——这世界是安全的,我是有能力应对挑战的——就这样,孤单逐渐变得可以忍受,我们不再害怕被抛弃,反而会主动“抛弃”母亲,奔向精彩的世界。
在理想的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由孩子单方面来决定是向外走走,还是暂时退后一步。绝大多数幸运的宝贝,都是拥有一个良好耐心的妈妈,深知要像等待孩子长出乳牙一般,静静等待他一步步离开自己的怀抱,而不是急匆匆地把他抛向一个陌生的世界。
而那些极度害怕孤独的人,本质上还是不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存(这一点很多人未必能够意识得到,当一种恐惧成为习惯,我们常常会忘记最初自己恐惧的是什么)。在这个时候,单纯地指责他们像个孩子没有用,他们的问题就在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外界当做大人来对待。
在这些人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缺少了一个“经由母亲的陪伴来探触世界”的美好经验,也一定未曾体验够那美妙的“不会孤单”的独处,一种“有人陪伴”的独处——我可以放心地沉浸在我的积木世界,反正只要轻轻抬起头,就能看见妈妈微笑的脸。
那双洗得血肉模糊的手,只为呼喊:“请不要离开我!”
 小娟是我见过最不能忍受孤单的人。只要老公一出差,她洗手的毛病就一定会重犯。最严重的那次,她一个晚上在水龙头前站了十三个小时,等邻居大妈把她送到急救室,连值班医生都不敢看她那双洗得血肉模糊的手!
  小娟不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她的反复洗手与洁癖无关,只会发生在她希望留在身边的家人不得已离开的时刻。以前是妈妈,现在是老公。实际上,她只是借由这一惊人之举传达对方一声内心的呼唤:“请不要离开我,不要离开我,我真的、真的、真的不能忍受一个人!”
  生活中还有太多同样害怕孤单的灵魂,正在运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办法,试图把某个重要他人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他们或祈求,或要挟,或给诱惑,或扮可怜,再不成就低三下四,哭天喊地……由于内心缺少力量来抵御孤单,他们常常制造各种契机,紧紧抓住身边的过客。令人遗憾的是,恰恰就是这些号称无法忍受孤单的人,反过来又同样难以享受亲密所带来的幸福与美满。他们一定要用查短信、搞跟踪、发神经、耍脾气等极端手段,在确认“你(或者你的心)还在我这里”的同时,让对方出于自保而逐渐远离。
    孤单情绪调节
孤单常被视为是人类痛苦最普遍的来源之一,每个人隔一段时期就会被孤单的感觉包围,并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终身为寂寞所苦。 一些权威的学者已经观察到,孤单的感觉正侵袭着现代的都市人,情况已经严重到每两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感到十分孤单。有人曾对四万个人作问卷调查,结果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常常有孤单的感觉」。
感觉孤单、寂寞,可说是现代人都不陌生的文明后遗症之一,虽然科技日益发达,汽车、捷运、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让空间距离跟着日益缩短,地球不过就是一个村落;而电话、Call机、人手一机的大哥大,更是威力无穷,透过卫星传送,几乎随时随处都可以找到想要找的人。
纵然如此,孤单仍不时侵袭着人心,即使身处热闹人群、聚会中,还是觉得寂寞,而长久处在这样的负面感受中,许多人甚至衍生出忧郁、躁郁等精神上的障碍。
孤单的原因
1. 社会的因素: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人与人不再有密切的接触,孤单因此成为通病。
2. 心理的因素:
(1)低自尊:低自尊使人自觉差劲或羞怯,并会有过度依赖别人的现象。当别人无法配合其需求时,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很深的孤单感。
(2)无法沟通:沟通不良可能是许多人际问题中最根本的。人若不想沟通或不知当如何坦诚沟通,疏离孤单的感觉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置身众人中亦然。
(3)自贬的心态:孤单乃是由于我们的几种心态:
a. 争胜的心态:
b. 独立的心态
c. 占有的心态
d. 苛求的心态
(4)敌意:有时候愤怒者会因真实的或想象的不公平而感觉被反对﹑打击或觉得愤恨难平。有时候怒意是出于自我怨恨而转向别人。
(5)恐惧:人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害怕亲密,害怕被认识,害怕被拒绝或害怕受伤。孤单固然痛苦,但对这些人而言,去接近别人的不安全感与恐惧则更痛苦。
3.情境的因素:有些人是因为察觉自己所处的情境特殊而感到孤单。 最容易感觉孤单的是那些单身人士或是丧偶者以及老年人,他们生活孤独,被悲哀情绪笼照。 高居领导位置的人有时也觉孤单,所谓[高处不胜寒],因为他们走在人群的前面或被排斥在人群之外。
特征
1. 感觉跟别人缺乏有意义的接触,他是一种内在的空虚,有时掺杂有悲哀﹑灰心﹑被孤立﹑不安﹑焦虑﹑被 拒绝
2. 一种强烈想被某人需要的感觉。
3. 人常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不被需要﹑或被人拒绝,有时即使是在人群之中也觉孤单。
4. 许多人也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调适
1. 承认问题的存在:当人们感觉孤单,要探索此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得承认孤单的感觉,并且明白,要针对问题有所解决,痛苦是难免的。
2. 探究造成孤单的因素:众所周知,造成孤单的原因多如牛毛,如果能确认这些原因(透过与辅导员一起讨论及透过对问题的探索),就可以针对原因来治本,而不止是减轻症状而已。
3. 接受不能改变的情况:在探讨原因时,重要的是得认清哪些 是可以改变的(如造成孤单感的不良自我观念或自贬的态度), 哪些不能改变的问题。
4. 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虽然有些造成孤单的原因已根深蒂固,但仍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变﹑修正或去除的跟寂寞说拜拜
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加剧的人际疏离感 不妨暂停对物质、外在世界的忙碌追逐,试着好好耕耘自己心灵中的一亩心田。 
毕业于国内最高学府--台湾大学经济系的许文雯,自去年进入社会至今不过数月,却已经连换了六个工作,目前甚至还处于待业状态。谈起 工作有些无奈的她表示,找工作对她而言并不太困难,问题出在无法待得长久。「总是觉得好孤独,不管在大型企业、外商公司,或是迷你工作室、小公司,因为无法与同事们打成一片,所以看到别人融洽相处,益发觉得自己像个误闯不同星球的孤单外星人。」
总是孤单寂寞
感觉孤单、寂寞,可说是现代人都不陌生的文明后遗症之一,虽然科技日益发达,汽车、捷运、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让空间距离跟着日益缩短,地球不过就是一个村落;而电话、Call机、人手一机的大哥大,更是威力无穷,透过卫星传送,几乎随时随处都可以找到想要找的人。
纵然如此,孤单仍不时侵袭着人心,即使身处热闹人群、聚会中,还是觉得寂寞,而长久处在这样的负面觉受中,许多人甚至衍生出忧郁、躁郁等精神上的障碍。
当一般人总是将自己的孤单与寂寞,归疚到「没有人陪伴」、「别人都不了解我」等外在因素时,台北市佛教观音线协会心理谘商组督导李宗烨却提醒大众:「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孤单、寂寞负责任。」他说,现代人总是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中,忙碌到没有时间去建立与自己的亲密关系,而在习惯了充满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后,更忽略了落实对自我的观照工夫;因此,在碰到许多人生问题时,例如感觉寂寞孤单,总是习于向外看、向外指责,尝试往外寻求解决的办法。
因此如果将「孤单」的结果,认定是缺少与人互动,或无法融入热闹的环境中,不免会变成向外攀缘,反而失去深究自己内心为何会感到孤单的契机。以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的许文雯为例,李宗烨便觉得,许多感到孤单的人,是因为接收到别人和乐相处的表象,而凸显或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单情绪;但他强调,这并非感觉孤单的真正原因。
李宗烨进一步分析道,其实许文雯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总选择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别人,当然不容易被接纳,因此也断了沟通联谊的可能;而在日益增加的不安全感中,又备感寂寞与孤单。他强调,缺乏进行探索自我的能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更会形成恶性循环,一如许文雯,不论换到何种职场,总是无法长久。
       了了分明跳出窠臼
除了心理学重视的自我探索,李宗烨指出佛法的修行也有同样的意义与效果,它们都是针对人过去所累积的不良或不当经验与习气,心理学以自我探索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佛法则重视实践修行,以试图跳脱刻板行为习惯的限制,并能进而清楚自己心念的变化,了了分明自己的反应模式,如此才能不被习气或过去的经验牵着跑,而从中找到改变的契机。
另外,会感觉寂寞或孤单,也可能意谓着与自己不够亲近。被同学封为忧郁雨人,目前尚在大学就读的王宽和,大概自懂事以来,就彷佛是校园中的独行侠,一直到在家人协助下进行了几次心理谘商后,才渐渐打开心门,开始懂得交朋友。
「以前我总认为因为自己长的矮小,同学们会瞧不起,除了家人,大概没有人喜欢我,所以除非必要,向来都是不发言的,同学之间的聚会,更是不可能参加。」在了解王宽和因为身高而自卑的心路历程后,李宗烨提醒,这正是代表与自己不够亲近,而一个人若与自己都不能亲近欢喜,又怎能让别人乐于接近?
李宗烨说,这样的情况正反映出应该多一点时间给自己,随时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才能掌握心的作用;接受、承认自己的不足或缺失,并为这样的现象负责而不是自责,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统整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虽然有些寂寞,但也习惯了!」这也是很多困在寂寞中的人的心声,但李宗烨说,许多被孤单包围而困扰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其实内在是不堪一击的。因此他指出,如果以习惯了而不求改变,甚至冷漠待人,并不能保护自己免于伤害,自己反而会变成最大的受害者;毕竟感到寂寞还只是问题的一角,若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长久下来,会衍生更多、更大的问题。
因此关于寂寞与孤单,李宗烨建议,当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加剧的人际疏离感时,不妨暂停对物质、外在世界的忙碌追逐,试着好好耕耘自己心灵中的一亩心田。所以一旦感受到孤独的情绪时,不妨先进行一趟自我心灵的破冰之旅。
 
揭秘应酬多的人内心易孤独
核心提示:喜欢应酬、喜欢饭局的人一般会被认为是性格开朗、交际广泛的人,他们会是孤独者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喜欢交际说明他内心比较孤独,需要有人陪伴。
 
有人喜欢站着吃饭,走到饭桌面前就开始狼吞虎咽。这样的人通常性格比较倔强,脾气有些急躁,但他们坦率开朗,一旦得到满足,就会非常慷慨大方。还有一些人喜欢一边做着饭菜、一边仔细品尝,正式开餐的时候反而吃得很少或者不吃。这样的人通常温柔善良,乐于奉献,看到自己关心的人开心会非常满 足。
    另有一部分人,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书或者看电视,虽然这种习惯有损健康,但这样的人却往往思想丰富、想象力强,心里装着很多梦想和计划,因此,类似场景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如果成年后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则说明他思维敏捷,时间观念很强,喜欢“一心多用”。
还有一些人,喜欢一边赶路一边吃东西,比如在百忙之中抓起一个面包和一杯可乐,急匆匆地冲向和客户预约的地方。虽然在旁人眼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但实际上这种人办事有些缺乏条理和规律,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喜欢凭一时冲动做事。

     另有少部分人,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饭局,对于他们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交际,而不是吃饭。因此,事实上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比较孤独,非常需要有人陪伴,渴望与他人在一起。


COPYRIGHT © 2017 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1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3113号-1
客服软件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