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想询问某个问题,却被对方一句"嗯嗯"哽住了喉咙;明明想知道对方对某件事的看法却被莫名其妙地转移了话题。最后的最后你只能在心里呐喊一声:魂淡!剧本不是这么写的!
沟通在人类生活中是如此普遍的存在,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尚未习得语言的年纪里,你只懂得用哭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有时母亲却是笑盈盈地走过来为饥肠辘辘的你换了尿包。在懂得多方语言的今天你仍然被沟通的有效性困惑着:为什么你们总是无法有效沟通?
如果你有无聊翻翻心理学书籍的习惯,你肯定看过这个词:阻抗。是的,妨碍沟通有效进行的原因千千万,其中有个大BOSS的名字就叫这个。它就像树上的疤一样顽固得不可理喻,阻止你进一步深入内心,也真的像树上的疤一样,告诉你这里曾经受过伤。
阻抗是心理咨询的专业术语,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其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阻抗同样适用于日常沟通有效性低下的解释。请跟我重复一遍,阻抗的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
什么时候我们会认为出现了阻抗呢?首先是我们最熟悉的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接地气的翻译叫沉默寡言,一句"呵呵"或者"嗯嗯",又或者干脆地抛弃语言似乎只想跟你进行眼神交流都能轻易将你们的谈话扼杀(当然是对于菜鸟谈话者来说,不然你以为心理咨询是白学的吗)。还有一种表现在讲话内容上的阻抗也很常见,简而言之就是我会给你回应,但不保证是你想要的信息。你们或许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却发现大量时间都花在理论上的空谈;又或者你试图了解他/她的想法,结果只是得到了一堆的鼻涕与眼泪。当然还有一些情形是对方对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表示赞同又或是回避话题,总之结果就是你无法得到对方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正式的心理咨询室中出现的阻抗种类更多,例如迟到或者不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等一切阻碍心理咨询的表现都可视为阻抗。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法则是"阴阳匹配",那么社会科学的法则可以概括为"趋利避害"。如果你们的谈话中体会到了明显或隐藏的阻抗,你要意识到,你,或许正威胁着对方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因为此时此刻,对于他来说,你的提问并不那么"友善",让他感到"不安全"。
人都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我们不喜欢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事物,不喜欢否定自己的事物,所以我会阻止你这么做,我必然要保护我自己。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问题所在,就能知道哪里是对方的"雷区"。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雷区都不能进入。只是告诉你,不要试图轻易地跨入。就像心理咨询中,阻抗是无法也无需避免的,因为作为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师有能力也有责任让他的当事人成长起来,而成长,必然带来痛苦,阻抗就会出现。当出现了阻抗我们怎么做呢?首先要判断,你是否有突破阻抗的必要与把握。如果不是肯定答案,请轻轻绕过,虽说不破不立,但是光揭伤口除了带来愤怒与结成更厚的痂之外毫无裨益。如果你打算深入雷区,请你诚恳而温和地与对方交流。可以把你观察到的阻抗现象反馈给对方以确认阻抗的存在,在形成一致看法后以诚恳的态度与对方一起探讨阻抗可能产生的原因。
文: 燕纯 (转自壹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