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研究院公告
疫情持续影响下,心理应急救援策略如何调整
2021-01-13 浏览次数:953
"

疫情持续影响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强调,大众的精神心理问题,尤其是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儿童青少年、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亟需关注。他认为,全国各精神专科医院应结合此次抗疫经验,通过关注人才建设与技术提升,进一步完善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增强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

2019 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冲突环境下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会产生更大的疾病负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 5 万余名居民进行线上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精神心理问题突出。其中伴有抑郁的受访人群占总人数的27.9%,有焦虑情绪的占31.6%,因担忧等情况导致失眠的占29.2%,出现急性应激症状的占24.4%。易感人群主要包括感染患者及其家属、一线工作者及其家属、密切接触者、隔离人群、低收入者等。

此外,围绕新冠肺炎患者的初步调查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的发生率分别为75%、71%、68%和71%,在具有基础躯体疾病的患者中,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更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康复者的心理状态会怎么发展,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2003年SARS疫情幸存者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情况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项研究显示,SARS疫情幸存者在出院3个月后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有41.7%,出院 30个月后,该比例上升到47.8%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中的一项评估认为,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对全人类精神健康的影响至少要持续10~20年。

综合以上情况,要进一步做好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应急救援,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01

首先,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制度建设。

从我国近些年发生的几次灾难事件中的心理应急救援工作来看,这项工作是逐渐成熟的。

2003 年非典期间,我国的心理应急救援工作做的还比较少,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大家开始重视心理应急救援,但是当时的工作组织性较差,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深入灾区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的效果不太理想。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心理应急救援需要政府及各级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将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作为重点工作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之中。结合当地疫情形势和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形成高效化、规范化、便捷化的调控机制。

要将灾难相关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内容纳入多领域的规章制度中,制定心理危机应急防治预案,结合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从“工作指南-实施要点-行动计划”三个层次详细规划。

此外,还应当建立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的队伍,承担这项工作的成员几乎都来自于医院,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兼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灾难过后又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参考国际经验,很多国家已经设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的专职队伍,比如澳大利亚的队伍由几百位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协助制定政策和培训人才,以及对地方的专业工作进行指导。

我们希望成立这样的队伍,因为灾难之后,躯体的创伤或许可以短期痊愈,但是精神的创伤是长期存在的。

02

其次,要提升专业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中,精神心理所占比重仍相当有限,在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心理治疗师专业,部分综合医院仍未设置精神科。

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单位精神卫生人员不足尤为突出。精神卫生专业社工引入困难,职业康复师几乎空白。此外,在我国精神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仍然较低。 

中国社区志愿者工作体系正在建立,但是很多工作体系中没有心理工作者。今年年初疫情流行期间,7万余人先后报名武汉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2.4万余名志愿者上岗从事关爱行动,武汉市4.45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社区。

但是管理制度体系不是很健全,服务内容也较为单一。我们希望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加入心理专业工作者,协助推动社区服务模式的建设改革,提供更加有效的志愿服务。

在信息公开方面也应该有心理专业人员的参与,有些信息的发布容易对社会造成恐慌,因此在信息发布之前,应该有心理专业人员评估信息发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比如前一段时间媒体发布过“新冠肺炎康复者出院后检测阳性”的消息,消息一出,感染者以及他们的亲属、同事等身边人都很恐慌。所以发布消息之前一定要事先考虑到对公众的影响,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参与和把关,减少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03

再次,心理卫生服务模式需要多样化。

通过建立心理疏导线上平台,拓宽心理疏导服务资源,规范健康管理档案,弥补线下心理服务“时间+空间”受限的不足。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全国性的心理热线,由专业人员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基于网络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也应该创造条件对严重精神心理问题者实施网络会诊,优化药品在院外的流通和配送等。

比如北大六院在疫情期间为在武汉抗疫的医务人员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都建立了免费的心理咨询平台。其他各地各机构的心理干预平台、热线等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一些社会爱心企业在武汉成立了心理基金会,旨在为受影响的患者、医务人员和他们的密切接触者的心理康复提供帮助,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

04

最后,要加强科普宣传,消除疾病污名化。

现在的疾病污名化主要是指对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传染病的污名化和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我们在武汉发现,还是有一部分新冠肺炎康复者没有真正地开始正常的社会生活,一些人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接触,使得他们不得不留在家里。

所以我们的精神心理卫生专业工作者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加强新冠肺炎相关的科普宣传,消除疾病的污名化,消除可能存在的歧视问题,帮助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复者真正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COPYRIGHT © 2017 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1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3113号-1
客服软件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