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科普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2018-01-13 浏览次数:1468
"
抑郁症可以表示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示。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示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失望。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失望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发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局部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缓慢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愚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示行为缓慢,生活主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蓬头垢面,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失望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示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笼统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示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示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示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抑郁症,药物和心理治疗哪个重要 
抑郁症的治疗
 
一些有抑郁症或睡眠障碍的患者常常会向我们咨询,我这个病到底是用药好还是不用药好。也有一些人会公开表示不想用药,只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或者认为心理治疗没有用处,不吃药不可能治得好。而这样的误解其实就连精神专科医生自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过去,相当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在工作是分成“两派”的——生物学派(占我国内地的主流)更倾向于药物治疗,并不承认心理治疗的作用;而动力学派则更倾向于对患者的心理动力的探索,以至于会将幻觉妄想也看作是内心的投射加以分析而拒绝给予药物治疗。
当然,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开始学着“两条腿走路”,同时接受精神药理学和心理学的培训并在工作中运用多重技术综合施治,这会给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途径,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两种治疗各有什么作用呢?简述如下
 
1药物治疗:
     精神类药物主要是一类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从而改变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的药物。听起来挺吓人的哈!好像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一样。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没有那么精确到找准哪根神经代表着你在想什么。药理学家只是发现了,类似抑郁症的抑郁情绪、精神分裂症的不安全感等等这样的背景心态与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化学递质有关,用药物相应提高或降低相应递质在中枢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间的浓度时,这种背景心态就会被改变,相应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就可以缓解。其他各类药物的研制原理也是如此。所以,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等便应运而生。
     所以,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诉我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在传统医生眼里,这样的治疗就算到位了。“过去,你深陷在抑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现在我们已经帮你拔出来了,解决你生活中剩下的烂摊子就是你自己的事了。”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绪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还是没法解决。我们会做这样的比喻:生活的很多困扰,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础本身就是会产生抑郁情绪的,就如同一片会滋生杂草的沃土一样,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除掉了草,但只要这个性格还在,那么药一停杂草还会继续长出来。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根本就离不开药了。一些患者会误以为这是自己对药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两难的境界: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上。那么好,心理治疗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其实比药物治疗更为古老。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没有抗精神病药的过去,精神病人要不就接受繁杂到听不懂的精神分析,要么就是被囚禁在精神病院里“生扛”自己的症状。这也给老一辈的精神科医生以“心理治疗无用论”的深刻印象。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心理治疗。因为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心理治疗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治疗才能奏效。而不会像药物那样,管你怎么想,我都可以强行改变你脑内的化学环境。


      但是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为人本。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拉远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服药,无论是医生和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视了“在精神科领域里,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特点。心理治疗则是一个拉近医生和患者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的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相比药物治疗,患者完全没有发言权,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主动参与,医生更像是一个挚友在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问题。这样的治疗达到的效果都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来的重要。


一句话,药物是让别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太多,压力太大,药物的确有快速减轻症状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缓解了症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因为我们本身问题很多,却完全没有自我改变的动机时,就会对药物有过多的期待。心理治疗是自己在别人的支持下亲自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已经基本控制,若想彻底在生活中摆脱困境,可能还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所以这样我们就会说:如果你想缩短治疗的周期,不那么长时间地依赖药物,那么如果你愿意的话,心理治疗也许是一条捷径。有研究发现,无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自然康复的进度要远远慢于有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也许这个时间是5:1)。当然,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周期那样明晰,比如患者开始心理治疗时问我们“我们需要做多长时间”,我们往往很难回答他这个问题。我们一开始总以为这个过程可能得需要一年的漫长时间,但实际情况是好像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也许半年甚至三个月),患者的心态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以至于他在短时间可以不再需要心理医生的支持而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了。


我们常常对患者说“你不要指望药物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否则的话,现代社会的问题都太好解决了,管你是贪污腐败、或者犯罪分子,都直接吃两片药解决了。”是的,药物真正能够改善的是症状,但不是你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实际产生困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成长,自我疗愈之道。


 

COPYRIGHT © 2017 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71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4013113号-1
客服软件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