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太过分了,到活动执行那一天才告诉我已经改动了,根本不给机会我去沟通协调。”面前的丹阳(化名、故事已获得来访者同意)愤愤地说,“要命的事,我已经几天走神,睡也睡不好,好像控制不住情绪涌出来。”
“但听起来你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至于出现这么严重的情绪,所以你想看看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吗……”
丹阳讲到了这几天会做噩梦(梦是个好东西),顺着去探讨梦的部分,突然他有一个很大的觉察!
发现类似的梦境之前也有过,而且梦中他都是感觉到焦躁不安,紧张恐惧的。
而追溯这个感觉何时开始出现,他回忆起了以前一个老师经常针对他的一段经历。
那段时间他特别难熬,心中有很多愤怒、不满、不公,但他不能表达出来,因为害怕更多打击报复。
同时也很焦虑、恐惧、担忧,感觉特别漫长,每时每刻都想着什么时候再逃出这个鬼地方。
但他更知道,如果受这些情绪影响着,就更没机会好好学习,跳到更好的平台。
所以他当时内心的做法是,把这些想法感受锁到了内心深处的房间里,眼不见为净!
但当下发生的事情,让他感觉到似乎又被针对了。
这些刺痛的感觉就像在房间里的被关了很久的孩子们一样,控制不住地更加喧嚣起来。
所以当下这个愤怒的部分,就不光是事件本身的影响了,而是复合了“旧伤未愈”的加成,最终使他更加难以释怀。
这里面的“旧伤”,指的就是未完成的事件。
「未完成事件」这个词语来源于 20 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这个学派衍生的格式塔疗法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此时此刻。
比如说在职场当中,领导(代表权威)的一个眼神,可能会激起早年和老师之间未完成事件的紧张;
亲密关系中,对方的一句话语,可能会激起早年和父母之间之间(依恋)的未完成的恐惧;
亲子关系中,也可能会激起当年与子女相仿年纪中,未完成事件的愤怒。
对于丹阳来说,未完成的除了受到不公对待的愤怒,还有恐惧、焦虑等等……
当时的他,其实多需要被支持和安慰。
所以我邀请当下心智更成熟,更有能力的他,“穿越”到那时那刻的自己面前,去重新看见,回应这些一直还未满足的内在需求,充分链接这部分的内在感受。
接下来怎么做呢?
step1、自我探索
step2、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自我探索走不下去,或者说烦恼程度太大了,已经影响到日常的生活作息;
那寻求专业支持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现在的孩子十几岁就可以疗愈一个创伤,不用熬到中年才重新去审视与超越。
还是挺幸福的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