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形象,我忘了她曾经是小姑娘了。”
我很喜欢这个话题。因为,每个孩子开始开始懂事,有个人意识的时候,他们印象中的母亲,就已是一个中年妇女了,一个只为他们付出,忙前忙后的中年妇女。
孩子心目中的标签往往是“她就是为我付出、为养育我和家人而存在的”。
谁还记得,在没有孩子之前,这个母亲也曾是一个女孩子,有自己的恋爱与人生,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女孩?
“母亲”,不该是一个为家人操劳、服务、任劳任怨的对象。
母爱,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词,但现在经常被滥用了,被扭曲了。
经常看到各种传统的文学作品里,母亲成了极端受苦、受难的形象,“为母则刚”变成了母亲遭受各种折磨的代名词。
如果说在过去经济匮乏的年代里,这是实在无可奈何的;那么,今天还在认为“母爱”,就是女人要为孩子受苦受难,就是完全错误的。
《82年的金智英》里,金智英身处中产之家,经济条件并不差,但生育之后却非常痛苦。
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给生育了的女人的定位就是:“工具人”,别人的女儿,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妈妈,别人的儿媳妇,惟独不是她自己。
《82年的金智英》
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强调的,每位女性,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趣,可爱,有光芒;
即便她走进婚姻,有了孩子,那也应当是,她有多余的精力和光芒,照顾着她的家人,她也可以从中获得家人的爱、温暖和力量。
而不是,用自己的体温和热度,孵热其他人,自己却慢慢熄灭,成为灰烬。
母爱的另一部分是,希望妈妈们有更多自我,有自己的快乐人生,不再为子女们牺牲。
女人当然可以为成妻子,可以成为母亲,但是,她本身一定是有能量,让自己很完整,之后再去扩散去爱别人的。
《你好,李焕英》里,女儿只想变着法子让母亲笑,让母亲高兴。什么是爱?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母亲爱孩子,不需要条件,不需要回报;
而孩子爱母亲,也不该以“我妈不容易”“我妈对我好”为前提,以母亲是一个服务于自己的“工具人”为条件,仅仅是“她可爱,她值得”。
电影打破了关于讴歌母爱的惯例“卖惨”,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让母亲快乐”上面。
看了这部电影,我就一直在想两个问题:
一是,我的母亲年轻时候,有些什么故事呢,她有爱过别人吗,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吗?经历过什么挫折吗?有机会,我想倾听,我想跟她谈谈。
二是,对我的孩子来说,我是可爱的吗?我在除了照顾他之外,有多少个人的特质能被他看到?他会为我这样的母亲做过的事、写过的书、走过的路骄傲吗?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以上的这些问题,才能完成这个身份认同,而不再是一个缺憾。
女性,要做一个能让孩子引以为荣的人;女性自己就是发光的恒星,而不是做自己没有能量、围绕“小太阳”的小行星。
不要做牺牲的、委屈的妈妈,而要做你快乐,我也快乐的“老女孩”。
世界和我爱着你。
侯虹斌|作者
侯虹斌的客厅|来源
houhongbin01| ID
《82年的金智英》|图源
|